战地纪录片,战地拍纪录片(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地纪录片,战地拍纪录片(全文),供大家参考。

战地纪录片,战地拍纪录片(全文)

 

 战地纪录片 在战地拍纪录片

  一部名为《中国维和行动》的纪录片在 CCTV2、CCTV7 和 CCTV10 和地方省市卫星频道相继播出后,更多观众通过这部 20 集大型纪录片了解到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种种事迹。其实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前,视频网站土豆网就以网络独家播出的方式对这部纪录片进行了首播。在上线头一个月内,点击人次就达到了 600 多万,这个结果,是该片的导演尚昌仪也始料不及的。这个无心插柳的行为使得《中国维和行动》这部纪录片以互联网这种载体面向了广大的观众,也向世人揭开了中国蓝盔的神秘面纱。

  创作伊始

  在 20**年 1 月 13 日,20 集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这部旨在“揭秘鲜为人知的蓝盔部队,展示惊心动魄的维和行动”的纪录片,第一次深入且真实地记录我国维和部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状况。在2003 年的 4 月,我军应联合国邀请,首次向非洲地区派遣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之后,我军维和规模不断扩大,参加维和人数不断增多,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目前参加联合国维和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一事件本身在我国我军的历史上都是值得铭记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像摄制过《美国内战史》的纪录片导演李克·伯恩斯所说的: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而“中国维和部队”的题材对观众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媒体的大量宣传,而陌生是因为,战火纷飞、瘟疫肆虐、气候恶劣这些都距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有着遥远的距离。也正是这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我国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始于1990年,在经历了13年的时间之后,却一直没有一部记录我军这样重大历史的纪录片,尚昌仪导演一直为这样一个事情遗憾,但是即使是联合国的介入,维和任务区局势依然紧张,就是这个原因,尚导的拍摄请求一直没有获得批准。终于在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的支持和协调下,终于在 2003 年飞赴非洲。

  现在我们就看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些荷枪实弹的士兵,那些步步惊心的雷区。听尚昌仪导演说,在维和任务区的时候,都是坐联合国的飞机,而在上飞机的之前,都要签一份“生死状”,因为一旦发生事故,联合国非联合国维和人员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换言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终于在非洲大地上有了切实的体会。

  从 2003 年开始,尚昌仪导演和他摄制组的摄像师杨栋梁、张永斌、吴英杰就开始了在维和任务区“出生入死”的经历,只是为了实现大家共同的想法:为别人所不能为,拍别人所不敢拍。

  场景:丰富的视觉

  20 集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在第六集《化险为夷》讲述的是 2006 年黎以冲突结束后,中国维和部队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大量集束炸弹(俗称子母弹)的故事。在拍摄时,摄制组没有原生态地简单记录,而是在“原生态的真实”的前提下进行了选择。从排除集束炸弹的场景环境上,选择了村庄和田野,而田野又选择了香蕉地、橘子园和橄榄林。而在排除集束炸弹的方法上,摄制组原生态拍摄了人工捡起、异地销毁和重点搜寻、就地引爆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这样不仅避免了视觉上的单一,而且使内容更加丰富。

  第十七集《别样风景》讲述的是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作为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唯一的一支运输支援部队,如何承担任务区内运输保障任务的。在拍

 摄原生态素材的基础上,导演选择了分别执行物资运输和油料运输的两个车队。首先以车辆外形为依托,让观众产生不同视觉效果,然后选择两个车队在茫茫原始森林中,在五里一沟壑、十里一险桥的道路上,遭遇的一个又一个不同险情,展现中国维和军人是如何战难克险完成任务的。这显然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作出了选择,并进行了艺术加工。这种艺术加工让观众视角和心情随着影片情节而产生浮动和变化,从视觉角度有了清晰而明确地表达。

  而在第五集《惊心动魄》和第六集《化险为夷》讲述的都是中国维和部队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排除未爆弹的故事。在前期拍摄时,摄制组屡屡违反联合国的安全规定,零距离地接近未爆弹和排爆士兵,多角度、多景别、多手法地全程跟踪拍摄,这样就为后期的编辑制作提供了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艺术空间。在后期编辑时,一是大量使用的炸弹弹体和排爆官兵脸部、手部大特写镜头营造紧张气氛;二是使用长镜头,同时配以急促的心脏跳动的特殊音效加剧紧张气氛,产生惊心的艺术效果。这种源自于真实的艺术效果胜过经过大量声光特效带来的视觉刺激。

  特写:惊险中的记录

  在这 20 集的纪录片中,最让人揪心的就是《惊心动魄》、《化险为夷》和《穿越雷场》。只有真实的面对生死,才能让观众透过镜头,感同身受。

  在联合国黎巴嫩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扫雷排爆。2006 年尚导带领摄制组到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拍摄时,遭遇黎(巴嫩)以(色列)冲突,虽然此行拍摄到中国维和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大量冲突期间遗留的未爆弹的珍贵素材,尚导仍对此感到不满足,这就是没有能够拍摄到中国维和官兵在雷场上扫雷的真实素材。因为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黎以冲突,中国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则是在黎以边境的雷场上进行扫雷。所以,2010 年,摄制组又一次申请到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拍摄,于是便有了《中国维和行动》第十三集《穿越雷场》。

 说到雷场,大家是既陌生有觉得刺激,如果真让谁进入雷场,恐怕第一反应都是退却,因为这是真正的“生死攸关”。不止一次地有人向尚导建议:雷场的镜头完全可以情景再现,既简单又安全。但是为了纪录片的真实,导演尚昌仪和摄像师杨栋梁、张永斌毫不犹豫地走进雷场,记录下中国维和部队穿越雷场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在历时 8 年记录“中国维和行动”的过程中,起初,当遭遇危险时,导演和摄影师跟普通人一样,也心惊胆战,但是,军人的本色让他们没有当逃兵。坦白地说,在一次次险情后,反而让他们涌动起纪录片创作者固有的本能冲动。

  故事:钢铁部队中的柔情

  8 年之中,《中国维和行动》摄制组走进中国维和行动,出生入死地捕捉中国维和部队的故事。

  用镜头记录中国维和部队的故事,是为了把维护和平的中国军队对世界和平的努力展现给观众,把热爱和平的中国军人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告诉世界。

  尚昌仪导演和摄制组在利比里亚拍摄时,选择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如何精心治疗并积极预防疟疾,从而保障了联合国维和人员生命安全的事迹。根据黎巴嫩任务区维和部队巡逻执勤车祸多发和时常遭遇恐怖袭击等情况,重点拍摄了中国赴黎巴嫩分队如何实施空中救援,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故事。而在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摄制组则捕捉了一个医疗分队女军人与当地 SOS 儿童村孩子们的故事。

  在这些对人性的捕捉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妈妈》在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样一个似乎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环境中,凸显出来的女性柔情。在非洲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市有一个 SOS 儿童村,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女军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给了 SOS 儿童村那些因战乱和贫穷而失去亲人的孤儿们母亲般的慈爱和家

 庭的温暖。

  最后,观众们看到了导演以蒙太奇的手法讲述的一个星期天,在 SOS 儿童村 3个家庭的故事,看到了中国女军人给非洲孤儿们包饺子、过生日这些充满了爱和感动的镜头。20**年,在第 22 届意大利国际军事电影节上,《中国妈妈》以片中浓厚的亲情和母爱赢得了电影节评委和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赏,在 60 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语言不通,但是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人性的美丽是国际性,无国界的。

  《中国维和行动》这部 20 集大型纪录片的拍摄,体现最多的就是“真实”,而尚昌仪导演也努力把“创作者的真实、原生态的真实、选择性的真实、艺术性的真实”四者紧密结合。网络上热情的网友对这部影片的关注就是对这部“真实”纪录片最好的回答。

推荐访问:战地纪录片 战地拍纪录片 战地 纪录片 全文